分裝環節,操作人員輕點控制屏,氣流分裝機便能自動進行調量、稱量、剔除;裝盒環節,自動裝盒設備每分鐘可完成320支藥品包裝……
7月22日,我們兩位年輕記者陪同75歲的河北日報老記者檀淑英重訪華北制藥。在華藥華民公司101車間內,檀淑英認真地看著,記錄著。
“和我印象中大不相同了。一進廠區我就在想,怎么一點異味都沒有。”檀淑英說。
“我們升級了設備、改進了工藝,車間都配備了空氣凈化系統,對廢氣廢水還會應用多種技術進行處理。車間異味已經成為歷史了?!比A藥科技部部長張鎖慶解釋。
檀淑英印象中的異味,來自抗生素生產中的發酵過程。
被稱為“共和國醫藥工業長子”的華藥,自誕生便與抗生素有關。
20世紀50年代,在被公認為是“新中國工業化奠基之役”的“156項工程”中,華藥占兩項,其中之一就是當時全國唯一的抗生素廠。1958年6月,華藥生產的青霉素批量下線,讓曾價比黃金的青霉素,降為幾角錢一支。
“在我省醫藥產業改革發展過程中,華藥一直是一面旗幟?!?0世紀八九十年代,檀淑英一直從事工業領域報道,曾多次采訪華藥。1997年2月19日,河北日報刊發了檀淑英采寫的消息《我省向醫藥強省發展》,稿件中寫道,華藥等國有大中型企業要以新思路、新戰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要求。
“從獲得全國醫藥行業第一個國家質量管理獎,到股票上市、組建集團,華藥一直是國企改革的先行者?!碧词缬⒄f。
聽檀淑英講起華藥發展歷史,張鎖慶頻頻點頭。他說:“改革創新永遠在路上?,F在,我們依然堅持深化改革創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新突破?!?/span>
在張鎖慶的帶領下,我們又來到了華藥的企業展廳。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免疫功能類、生物藥類……展廳里展出了華藥生產的百余種藥品。
“這是華藥自主研發的、我省首個獲批上市的國家一類生物藥,可以說是華藥創新發展的新代表?!北姸嗨幤分?,因多次采訪過,我們對奧木替韋單抗注射液很熟悉,忍不住向檀淑英介紹起來:這款是我國首個重組全人源抗狂犬病毒單克隆抗體,填補了我國重組抗狂犬病毒單抗藥物的空白。
提起華藥的生物醫藥產業,檀淑英并不陌生。“金坦公司是華藥成立的首個生物醫藥公司,它成立之初,我就曾去采訪。不過那時,生物醫藥還沒有在行內叫響,是個前景未知的新領域?!?/span>
1997年,華藥投資3億元打造金坦公司,成為當時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的生物技術藥物產業化基地。這一時期,市場上的青霉素價格戰愈演愈烈,華藥的利潤出現斷崖式下降。
轉型進軍生物制藥,闖新路,開新局,華藥選擇以改革創新破解發展之困。
以技術創新為引領,從生產仿制藥到自主研發一類創新藥,建成抗體藥物研制國家重點實驗室;探索靈活高效的研發機制,搭建起從研發到市場的快速通道;堅持全面質量管理,讓“數字化”“智能化”成為產品質量守護者……在生物醫藥新賽道,華藥跑出了發展加速度。
“如今,我們的生物制藥技術水平和發展規模均處國內第一梯隊,布局的部分一類藥正在按計劃加緊研發。”張鎖慶介紹,2023年,華藥生物醫藥板塊收入達16億元。
“從老華藥到新華藥,從選育出第一株國產青霉素新菌種,到研發國家一類生物藥,在環境、技術、產品的變化中,我看到了華藥對改革創新不變的堅持。”檀淑英深有感觸地說。
記者手記
記錄眼中新場景、追問企業新變化,重訪華藥,檀淑英老師關注的重點,還是發生在這里的新鮮事。干了幾十年新聞工作,追“新”、問“新”,已經成為她的本能。
華藥的發展,就一直與“新”有關。
開創中國抗生素工業化生產的新紀元、開展產權制度和現代企業制度創新、自主研發填補市場空白的生物藥新產品……改革創新,讓華藥在不同時期,書寫出一個又一個精彩故事。
“河北從不缺少改革創新的好故事。”檀淑英老師說,她工作時,從“國企承包第一人”馬勝利,到被譽為“全國工業戰線上的一面紅旗”的“邯鋼經驗”,不少發生在燕趙大地的改革故事,都為全國矚目。
改革創新為河北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前行動力,而黨報記者始終是改革路上忠實的見證者、記錄者。
環保績效創A,撬動鋼鐵大省實現“綠色突圍”;企業上云,讓傳統產業“智能進化”;“雙盲”評審,帶動營商環境整體優化……
如今的河北,改革創新的故事還在不斷涌現,激蕩出更為澎湃的發展浪潮。作為身處其中的年輕黨報記者,追“新”、問“新”的腳步必須快一點、再快一點。(河北日報記者 常方圓 朱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