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鉗形電流表是20世紀60年代抗生素廠用來測量大功率設備電流的,這三個銅罐是以前片劑包衣用的‘糖衣罐’,懸掛在天花板上的是多年前鑄造制藥設備用過的木模……”日前,在位于石家莊市和平東路388號的華北制藥辦公樓里,工作人員自豪地向記者講述了華北制藥的紅色記憶。這座辦公樓是一座文物保護樓,由華北制藥廠的生產廠房改造而成。樓內陳列的“老物件”,見證了中國制藥工業幾十年拼搏奮進的變遷。
華北制藥有“共和國醫藥長子”之稱。其前身華北制藥廠是“一五”計劃重點項目,在建成投產后結束了我國青霉素、鏈霉素依賴進口的歷史,為滿足人民基本用藥需求作出了重要貢獻。60多年來,紅色血脈賡續,紅色基因傳承,華北制藥始終保持著為民制藥的初心和創新創業的激情。
創記錄的91噸青霉素
1958年6月3日,華北制藥廠抗生素廠的首批青霉素在萬眾期盼中走下生產線,當年產量即達到91噸——這宣告了一個大時代的開始:中國邁出了抗生素工業化生產步履蹣跚的第一步,自此逐漸發展壯大,成為世界最大的抗生素原料藥生產國。
“91噸在今天看來是一個不起眼的數字,但在當時卻具有歷史性意義?!比A北制藥集團黨委副書記魏嶺說,新中國成立初期,一支規格為0.12克的青霉素進口價格與0.9克黃金相當,而我國青霉素自產量只有幾十公斤,根本無法滿足國內醫療需求和抗美援朝戰場救治的需要。新中國亟待破解抗生素工業化生產的難題,華北制藥廠肩負重任,為使命而生。
1953年,我國啟動“一五”計劃,打響工業化奠基之役。華北制藥廠由“一五”計劃三個制藥項目中的兩個構成,其中抗生素廠于1956年破土動工,1958年建成投產,投產當年青霉素年產量即突破了設計產能。供應量的驟增使青霉素的價格降到了幾毛錢一支,快速實現了臨床用藥的普及。
故事自此才剛剛開始。華北制藥廠的建設可謂“舉國之力”,上千名技術人員、管理干部和優秀畢業生從全國各地奔涌而來,匯聚于此,創業創新。他們攻克了一道道技術難題,讓一個個“不可能”變成“可能”。
1958年培育出我國自主選育的第一株生產用青霉素菌種,1959年培育出我國第一株鏈霉素菌種,1961年培育出土霉素新菌種,1967年成功研制曲古霉素、試制頭孢菌素C……華北制藥廠的研究成果徹底結束了我國依賴進口菌種生產抗生素的局面,為我國抗生素自給自足打下了堅實基礎。華北制藥廠也憑借技術優勢成為我國最大的抗生素生產基地,到1978年實現了供應產品75種、總產量1655噸。
在熱火朝天搞生產的同時,華北制藥廠還向全國各地輸送了大批制藥技術人才——開辦了“抗生素紅專大學”,以無償輸送技術、菌種、人員等方式直接援建了西安制藥廠(利君集團的前身)等46家醫藥化工企業。
“西安制藥廠曾有一棟‘華北樓’,紀念的就是華北制藥廠進行援建的歷史。”魏嶺介紹,1965年以來,華北制藥廠近100位專業技術人員舉家搬遷西安,他們帶著關鍵設備、管理方法和技術經驗,幫助西安制藥廠突破了四環素、紅霉素等方面的生產瓶頸。
截至1978年,華北制藥廠共輸送了1389名技術人員和管理干部,為中國制藥工業的發展壯大奠定了人才基礎。
老國企的初心與堅守
進入市場經濟時代,華北制藥廠沒有躺在歷史的功勞簿上自我陶醉,而是積極順應時代改革創新。但改制而不改魂,華北制藥在“利”與“質”的較量中堅守質量,在“利”與“民”的博弈中選擇為民。
一名在華北制藥工作了近30年的研發人員告訴記者,對患者迫切需要的重大疾病治療藥品,華北制藥舍得投入人力、資源和時間進行關鍵技術攻關。
器官移植是挽救器官衰竭患者的重要手段,接受同種異體器官移植的患者需終身使用抗排斥的免疫抑制劑。在我國,因為進口免疫抑制劑價格高昂,器官移植群體曾被稱作“活不起的人”。1994年,華北制藥環孢素軟膠囊等產品的上市讓這種情況發生改變。此后,華北制藥在免疫抑制劑領域精耕細作,逐漸構建起完整的微生物來源免疫抑制劑產品線,并成為細分領域領軍企業。
“華北制藥的產品為國內患者豐富了用藥選擇,也與進口產品形成競爭,促進了患者用藥成本明顯降低。”該研發人員說。
60多年前華北制藥廠創建的目的就是通過抗生素國產化挽救患者的生命,這一樸素的追求在“華藥人”的血液里代代相傳。正因為如此,在傳統抗感染藥物利潤空間很低的當下,華北制藥依然保障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基礎藥品的供應。
“現在一支80萬單位的青霉素,生產時要經過發酵、提煉、結晶、干燥、無菌分裝等復雜的工藝過程,市場售價卻不到0.5元。從企業經營角度來考量,青霉素是微利甚至成本倒掛品種,應該放棄生產銷售。但從臨床治療的角度來看,它仍是安全有效、性價比高的臨床用藥?!蔽簬X說。
華北制藥還主動擔起部分臨床必需而用量小的藥品的供應責任,聯合國內多家藥企組建聯合體,集中原料藥和制劑上下游資源,以期實現這些短缺品種的穩定生產。2019年12月,華北制藥等單位牽頭組建的聯合體被工信部等四部門認定為小品種藥(短缺藥)集中生產基地建設單位。記者了解到,目前該聯合體已經穩定了短缺藥品芐星青霉素的生產和供應,恢復了利多卡因和部分抗結核類藥品的生產。
新征程勇擔新使命
2020年1月,華北制藥捧回了第2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證書,其與北京大學聯合申報的“藥物新制劑中乳化關鍵技術體系的建立與應用”項目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20年4月,華北制藥一類新藥重組人源抗狂犬病毒單抗注射液完成Ⅲ期臨床試驗。該產品是“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品種,有望成為我國首個抗狂犬病毒單抗產品。
這兩個事件極具代表性,彰顯華北制藥正以臨床用藥需求為導向,將研發重心轉移至高端制劑領域。
據了解,這一發展方向的調整從十幾年前就已開始醞釀。深知創新研發是制藥企業發展的“加速器”,華北制藥建成了微生物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3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夯實科技基礎;承擔了“十三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制藥行業全過程水污染控制技術集成與工程實證”項目;與天津大學合作研究并控制影響頭孢類產品質量的關鍵因素;與北京大學聯合創建和完善新型乳化關鍵技術體系……這些研究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果,并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效益,華北制藥技術領先優勢繼續保持,年銷售額超10億元的單品持續增加。
如今,華北制藥的原料藥和制劑收入比為3:7,制劑方面已擁有抗感染類、心腦血管類、免疫調節類等700多個品種、近千個品規。
健康需求不斷增長,科技創新永無止境。在以創新為主題的新時代,華北制藥力行改革、奮楫爭先,緊盯我國疾病譜變化,在深耕傳統抗感染業務的同時重點發展生物制品業務,積極拓展治療領域,奮力培育創新產品。
打開華北制藥官網,首頁“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醫藥健康產業集團,建設美麗新華藥”的標語分外醒目。這是華北制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后明確的新愿景,為此,華北制藥將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推進“瘦身健體”計劃,探索開展職業經理人試點。
變換的是發展策略,不變的是使命擔當。魏嶺告訴記者:“只要人民需要,我們就要堅持保供應、搞創新、求突破,在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的同時,實實在在承擔起‘為民制藥’的責任擔當?!保?月1日《中國醫藥報》14版?本報記者?落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