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黨和國家面對舊中國落后的醫藥工業和保障人民健康就醫用藥的迫切需求,將醫藥工業的創立和發展,置于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要地位——建中國自己的“大”藥廠。1953年,全國156個重點項目轟轟烈烈地展開,其中醫藥工業占三項,華北制藥廠占了兩項。剛剛從北京醫學院畢業的劉劍章,成為第一代“華藥人”。2021年4月,93歲高齡的劉劍章老人追述籌建華北制藥廠的青春歲月,依然滿懷激情。
籌備處成立,黨組織誕生
1953年8月初,北京醫學院藥學系的25位同學畢業分配會正在小會議室舉行。當年的畢業生之一,曾任華藥副總工程師的劉劍章至今仍然清晰地記得當時的情景。
“當時宣布第一批10位同學,分配到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抗生素廠籌備處(當時還沒有確定廠址,還不叫華藥),這10人中有班長、支書、班干部,還有我?!眲φ吕先酥两耠y忘當時被選上的光榮和自豪,因為“能被選中參與國家重點項目建設,那是無上的光榮,很多同學都羨慕我們?!?/span>
現代人很難想象當年抗生素尤其是青霉素,對一個新成立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意義。由于西方國家實施禁運,1949年,1瓶20萬單位的青霉素,雖僅重0.12克,卻相當于0.9克黃金的價格。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很多志愿軍傷員傷口細菌感染化膿卻因無藥可用而犧牲。
年輕的共和國亟須建立自己的抗生素大廠,1953年,華北制藥廠作為“一五”計劃重點項目緊急上馬。伴隨籌備處同時成立的還有籌備處黨組織。據華北制藥廠的廠史記載,1953年8月,黨組織伴隨籌備處成立而誕生。
舉全國之力建華北制藥廠
“用舉全國之力來形容華北制藥廠的建廠一點也不為過?!眲φ禄貞?,“一五”計劃的156工程統共只有三個醫藥項目,華藥就占了兩個——淀粉廠和抗生素廠?!霸谀莻€年代,國家為華藥投資了7000余萬元,在建廠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說是無條件支持?!?/span>
那么,是什么原因讓作為國家重點項目的華北制藥廠落戶在石家莊呢?抗生素廠和淀粉廠對廠址有一系列要求,要有豐富優質的水源,有足夠的電力、蒸汽供應,接近原料(主要是玉米)產地,要有良好的交通運輸條件,需要一定的地質和氣象條件以及工業配套能力。當時,籌備處選址提出哈爾濱、太原、石家莊、邯鄲等十來個候選地。石家莊地處華北糧倉,地下水資源豐富,又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更為重要的是,在候選城市中,石家莊距首都最近,科技交流和咨詢都很方便。就這樣,石家莊因綜合條件最佳成為首選方案。
除了基礎建設,國家還持續加大人員和技術投資。從上海、北京、東北、天津、山東等省市醫藥和輕工業行業選調的400多名管理干部和工程技術人員,以及來自制藥、淀粉和玻璃行業的500多名技術骨干和一批大學、中專院校優秀畢業生,以及來自五湖四海的優秀人才,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組成了“豪華”的創業人才陣容,成為了籌建工作的主力軍。
為確保工廠早日建成,1954年8月,在石家莊市委支持下,成立了以籌備處為主的甲乙丙三方聯合黨委和聯合指揮部。在聯合黨委和聯合指揮部統一指揮下,籌建工作獲得圓滿成功。1958年6月3日通過國家驗收,投產后的產品各項技術指標均超過了原設計水平,并為以后的發展奠定了人才和物質基礎。
建設速度不亞于“深圳速度”
作為一名1978年入黨的老黨員,能夠參與共和國“醫藥長子”的初建、發展,并與之共成長,劉劍章深感自豪。
1954年元旦,在石家莊市政府招待處,劉劍章打開剛剛調試好的收音機,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年獻詞中聽到了令他心潮澎湃、銘記至今的那句話:“向戰斗在‘141工程’(后擴充為156個重點項目)建設一線的同志們致敬!”
彼時,劉劍章被分配到秘書科,主要負責處理日常公文,兼設計管理、勘測調查等多項工作。“住在有著二十多戶人家的大雜院,經常吃窩窩頭、山藥面兒餅子,但這些在抓緊為國家建設藥廠、生產急需的青霉素面前根本算不上什么困難。”劉劍章感慨地說,在全國人民的支持下,華藥的建設者們滿懷信心,克服了各種困難,建設速度不亞于后來的“深圳速度”。
1954年,3棟工人宿舍主體拔地而起。
1955年,淀粉廠、抗生素廠、玻璃廠陸續破土動工。
1956年冬,淀粉廠建成。
1957年7月15日,淀粉廠投產。
1958年3月13日,玻璃廠制造出第一批玻璃小瓶。
1958年6月3日,第一批青霉素正式下線。
……
“華藥的投產,迅速帶動了青霉素的普及和降價,曾貴比黃金的青霉素降為幾毛錢一支,結束了我國青霉素、鏈霉素依賴進口的歷史,開創了中國抗生素工業化生產的新紀元?!眲φ抡f起投產的意義,依然難掩激動。
到1978年,華藥產品由最初的5種,累計增加到75種;抗生素總產量從1958年的91噸增加到1978年的1655噸,企業初步具備了自身生產規模大、成本低的基本優勢,為建成我國第一個大型抗生素生產基地奠定了基礎。
投產后的華北制藥廠,還積極承擔了全國46個抗生素廠、藥用玻璃廠、淀粉和葡萄糖廠的援建工作,分別調出配套職工1389人,無償提供技術、菌種、人員等各方面的資源,先后支援了朝鮮、越南、蒙古、羅馬尼亞、非洲馬里等國家的藥廠建設,為推動新中國制藥工業發展和優化我國國際環境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新中國制藥工業的搖籃”。
1996年,華北制藥廠改制為現代企業——華北制藥集團,從單一的抗生素生產發展到擁有化學藥制劑、生物生化藥、原料藥、農獸藥和健康消費品在內的五大產業;從“四大素”當家的抗生素工廠成長為涵蓋抗感染類、心腦血管類等近千個品種規格的現代化大型制藥企業,產品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華北制藥廠
華北制藥廠是“一五”計劃期間的重點建設項目,由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中的抗生素廠、淀粉廠和前民主德國引進的藥用玻璃廠組成,1953年6月開始籌建,總投資7588萬元。1958年,亞洲最大的抗生素廠,開始在華北平原崛起。它被稱為新中國制藥工業的搖籃,共和國的“醫藥長子”。
華北制藥廠的建成,開創了我國大規模生產抗生素的歷史,結束了我國青霉素、鏈霉素依賴進口的歷史,缺醫少藥的局面得到顯著改善。
2021年5月12日 燕都融媒體記者 李春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