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1949年到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走過了70年光輝歲月。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努力拼搏、奮發向上的燕趙兒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即日起,記者深入基層一線,以時代精神為脈絡,記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河北的生動實踐。
長城網訊(記者 鄭建衛)近日,一群游客走進雄安新區市民服務中心唯一的一家醫藥健康類展館——華北制藥(以下簡稱華藥)雄安分公司的“醫藥健康生活館”,感受“智能檢測+食療配餐+健康產品”的健康服務。華藥通過這個展館向世人展示了由原料藥、抗生素生產為主向生物制藥和大健康領域轉型的信心。
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它是指引和支撐一個集體克服困難、愈戰愈勇的強大精神力量。從1953年,五湖四海的人才來到石家莊市籌建華藥,到培育出一系列高產高效抗生素菌種,再到向大健康領域轉型,66年的華藥發展史,就是一部永葆信心、克服困難的奮進史。
滿懷信心建設華藥
1953年8月初,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的25位同學畢業分配會正在小會議舉行。當年的畢業生之一,曾任華藥副總工程師的劉劍章至今仍然清晰地記得當時的情景。今年已經91歲高齡的劉老,近日在華藥生活區的家中向記者講述:宣布第一批10位同學,分配到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抗生素廠籌備處(當時還沒有確定廠址,還不叫華藥),這10人中有班長、支書、班干部,還有他。10位同學都很興奮,其他同學投來的都是羨慕的目光。
建廠元老劉劍章講述來華藥的過程。 鄭建衛 攝
20世紀40年代以前,人類一直未能掌握一種能高效治療細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藥物,如果有人被細菌感染,就意味著此人不久就會離開人世。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科研人員進行了長期探索,青霉素的發現大大增強了人類抵抗細菌性感染的能力,帶動了抗生素家族工業化生產的步伐。
但由于西方實施的禁運,1949年,1瓶20萬單位的青霉素,重量僅有0.12克,卻相當于0.9克黃金的價格。1952年,全國的抗生素產量僅為0.03噸,許多人因為得不到有效治療,發生感染而失去生命。
年輕的共和國亟須建立自己的抗生素大廠。1953年,華北制藥廠作為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的重點項目緊急上馬。國家投資7000余萬元,舉全國之力興建華北制藥廠,能來這樣舉世關注的工廠工作,人們滿懷希望,充滿信心。
劉劍章和他的同學們來了;上海姑娘陶靜之、宋珍來了……宋珍回憶:當時生活很困難,幾乎每頓都是吃窩窩頭、山藥面餅子,但這些在抓緊為國家建設藥廠、生產急需的青霉素面前根本算不上什么困難!
建廠初期,陶靜之和同事在廠房前合影。 周克禹 攝
華藥的建設者們,滿懷信心,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克服了各種困難,建設速度不亞于后來的深圳速度!
1954年,3棟工人宿舍主體拔地而起。
1955年淀粉廠、抗生素廠、玻璃廠破土動工。
1956年冬,淀粉廠建成!
1957年7月15日,淀粉廠投產。
1958年3月13日,玻璃廠制造出第一批玻璃小瓶。
1958年6月3日,第一批青霉素正式下線。
中國由此告別了青霉素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華藥的投產迅速帶動了青霉素的普及和降價。沒多久,曾售價數倍于黃金的青霉素,就降為幾毛錢一支了。
作為中國抗生素行業的“黃埔軍?!保A藥培養了大量的制藥技術人才。直到今天,走進很多制藥企業,依然能找到出身華藥的生力軍或生力軍的后代,他們把華藥人面對困難永葆信心的時代精神,播撒在新中國制藥行業。
充滿信心培育菌種
1954年,上海姑娘陶靜之從復旦大學生物系微生物專業畢業,分配到華北制藥廠。當時華藥正在建設,她就被派到上海制藥三廠實習。實習期間,陶靜之奔走于上海第三制藥廠和第一醫學院,一邊為菌種選育積累知識、尋找資料,一邊向師傅一步步學習菌種培育工藝。
青霉素生產和農民種莊稼有些類似,都需要把種子播撒到合適的環境中,管理好種子的萌發生長條件,最后收獲成果。種子的好壞直接決定了產量和質量。
陶靜之跟隨蘇聯專家學習選種技術。 周克禹 攝
1956年,陶靜之正式回廠,投入到緊張的工藝試驗中。當時使用的“蘇聯菌種”平均只有2500個單位,而且極不穩定,有時候會“顆粒無收”,生產讓人提心吊膽,而且還需要飛機空運過來,進口菌種價格動輒就是上萬美元。
“我們搞自己菌種行不行?”陶靜之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當時在國際上抗生素工業化生產也剛剛起步,國家之間都互相保密。幫助我們建廠的蘇聯專家也反對我們自己選育菌種,他們認為,選育菌種是科研單位的事情,工廠只負責用科研單位提供的菌種進行生產,根本沒有能力進行菌種的選育。
“菌種選育確實非常困難,直到如今,大部分抗生素生產企業都不做菌種選育?!比A藥集團科技部部長胡衛國近日對記者說,“但是華藥并不是一個僅僅追求利潤的企業,老一輩華藥人把承擔社會責任作為己任,鍥而不舍地進行著菌種選育,我們現在使用的青霉素菌種,已經從建廠初期的“200u/ml”提高到了“130000u/ml”?!?/p>
中國不能沒有自己的菌種,華藥有信心、陶靜之也有信心搞出自己的菌種。育種就像大海撈針,沒有量根本選不出來。她一開始篩選出的高單位菌落有150多個,可實驗室里的搖床是蘇聯笨重的鑄鐵老設備,一臺只能放36個瓶子,150多種菌全部篩選完恐怕得好幾年。負責搖瓶機檢修的小伙子巧妙地擴大了承載量,一下子提高了選育菌種的進度。選擇、培養、接種、擴大,這樣一個過程不知道重復了多少遍,有的菌株淘汰,有的菌株晉級,一次次的失敗從沒有磨滅她的信心。
當代育種人,華藥中央研究院天然藥微生物所負責菌種工作的王耀耀在工作中。 鄭建衛 攝
經過一年辛勤的研究,終于在1958年12月,華藥自己選育的一株青霉素新菌種誕生了,用于生產后,發酵單位提了34.6%,立刻震動了全廠、全國。在沒有專家指導的情況下,陶靜之憑著自己的知識、經驗和信心為中國選育出了第一株青霉素菌株,結束了菌種依賴進口的歷史,同事們尊稱她為“菌種皇后”。
第一株青霉素菌種被命名為“XP-58-01”。此后,陶靜之與菌種組又相繼選育出了10個青霉素高產低耗新菌種,使青霉素的產量大幅度提升。
堅定信心創新轉型
胡衛國介紹說,隨著人類疾病譜發生變化,生物技術藥物成了治療疾病的“新寵”,早已謀篇布局的華藥也開始展露“尖尖角”,形成了以金坦公司、生物技術分公司、華坤公司等企業為基礎的生物產業板塊,EPO(促紅細胞生成素)、乙肝疫苗等拳頭產品長期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白蛋白、抗狂犬抗體等重磅新品進展順利。
從單一抗生素生產到化學藥制劑、生物藥、健康消費品、農獸藥、原料藥五大產業,從“四大素”當家的老牌藥廠到涵蓋抗感染類、心腦血管類、腎病、抗腫瘤及免疫調節類等近千個品規的現代化大型制藥企業,從以原料藥為主到2018年底實現制劑藥與原料藥比7︰3;華藥的創新轉型步伐堅實有力。
2018年1月,華藥和韓國CJ醫藥健康公司合作開發長效CPO,獲將成為我國首家上市的生產企業。使華北制藥生物藥領航格局進一步凸顯,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
2018年12月25日,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河北雄安分公司正式成立,成為目前第一家入駐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的醫藥健康類國有控股企業。華藥的發展也再一次和國家主體戰略交織交融,新華藥、新愿景的藍圖正逐步鋪就!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華北制藥提出了“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健康產業集團,建設美麗新華藥”的企業愿景,做精做強抗感染板塊,做優做大新治療領域,持續創新大力發展生物技術藥物;積極發展醫療養老、農獸藥、健康消費品等業務,打造上下游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力爭實現“年年有變化,三年大變樣,五年重塑一個新華藥”的目標。